一家汽车企业,承担着一座城市的梦想,肩负着一个省的期待。它不是一家知名车企,甚至在汽车行业内的很多人都未曾听说。它就是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拿到国家发改委生产资质一年有余,厂房尚未建好,缺资金、缺人才,正在为进入工信部准入目录而努力的河南速达。
♦ 决定命运的148天
墙外,杂草、荒甸,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未有高楼林立;墙内,木板、石粒,灰白色的水泥路上可见施工的痕迹。这是《中国汽车报》记者到访速达时的直观印象。吸引记者注意的首先是速达大门前的led屏幕,“距通过准入目标时间还有148天!”这句话不断滚动,像是在提醒自己要加紧工期,也像是在告知外界速达依然在努力。
走进大门,记者注意到厂区的总装车间已经封顶,但冲压、涂装和焊装车间的主体结构还未成型。“速达的生产车间何时能建好?”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河南速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宣传部长徐为民,他给出的答案是:最后的完工期限就是速达门前led屏幕上写的148天后。
速达于2017年3月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建设批复,但这个生产资质是有期限的。根据发改委“27号令”,拿到生产资质两年内未能完成工厂建设,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发改委将撤回已发放的生产资质。“即使困难再大,速达也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自公司成立起,造车一直是速达的梦想,如果拿到的生产资质被收回,企业成为笑柄不说,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徐为民告诉记者。
按照速达的规划,今年9月底,企业将完成厂房建设,实现样车生产,工信部的相关负责人将会来验收,样车也将会被送检。如果能通过工信部的企业和产品“双准入”,速达就可以真正开工生产,成为一家国家认可的汽车企业。
据记者了解,按照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分别负责新建企业投资项目和车辆生产及产品准入的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速达还是其他企业,想要真正实现量产,在拿到国家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后,还需要达到工信部《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相关要求,企业和产品通过考核后方能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现在我们正在全力赶工,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就是要确保9月把厂房建起来,给验收和整改留出充分时间,争取在明年一季度通过工信部的‘双准入’。”徐为民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有媒体将速达汽车说成是‘僵尸车企’,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相信明年一季度,速达将会给行业和政府一个交代。”
♦ 两级政府的“心头肉”
根据速达获得生产资质时的规划,整体项目总投资为26.4亿元,其中建设投资23.8亿元,将形成10万辆规模的纯电动汽车年生产能力。可拿到生产资质后,速达的工程进展却慢了下来。“董事长李复活可能是没想到造车的投入如此之高。项目初期,他个人投入了十几亿资金,但随着工程进度不断推进,工厂建设花费不断增加。”徐为民称,“实际上,早在获得生产资质前,河南速达就曾遭遇过资金危机。2014~2015年是速达最艰难的时期,经常有一些人来公司讨债。”
记者了解到,成立于2010年9月的速达,曾萌生过做传统车的念头,只不过那时传统车项目已经很难获批,在汽车领域,政府想要“放几条鲶鱼进来”带动产业发展,此前一直怀有造车梦想的速达,搭上了这班新能源汽车的快车。
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汽车,都要依赖强大的资本,靠发动机节能装置起家的李复活,很难靠一己之力为速达不断注资。终于,在国家发改委生产资质期限的压力下,三门峡市政府召开了专门会议,决定由政府引资,向速达注资10亿元左右的资金,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也是为了保住这块牌照。“今年3月,三门峡市政府引来的资金已经到账,此后工厂建设开始加速。”徐为民告诉记者。
在谈到当地政府对速达项目的态度时,徐为民表示:“速达汽车项目不仅是三门峡市政府的一号工程,也是河南省的重点项目,省政府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私下里已经将其列为‘头号工程’。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制造业相对落后,尽管郑州有宇通,但其局限于客车领域,乘用车方面目前只是几家企业在河南投资建厂,如郑州海马、郑州日产等,河南本土的乘用车品牌一直是空白。河南省政府一直希望能够创建本省汽车品牌,在他们看来,速达项目是三门峡市乃至河南省实现汽车品牌突破的机会,希望它能成为三门峡市的经济支柱,也成为河南省的一张汽车名片。为此,两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多次考察速达项目,除了在土地政策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外,对于速达申报生产资质也给与了直接帮助,还在企业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利用政府平台,为速达引资解困。”
徐为民尽管没有明确表示地方政府在国家发改委生产资质的申请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但从他透露的两处细节来看,地方政府的积极程度不亚于企业。“曾在河南省工作过的一位领导曾经指示,你们(速达)去国家发改委汇报一下,我也会去积极帮助协调,让相关部门了解到速达是有能力生产汽车的,应该获得国家支持。”徐为民称,“还有一次三门峡市领导到省里开会,省长刚见到市长就询问速达的最新进展。各级领导始终坚定地把速达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坚定不移地支持。”
♦ “老李,来我们这儿干吧”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黄河与山西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要冲之地。在经济方面,三门峡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除了储量丰富的煤炭、铝和黄金外,还是我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然而,对于属于资源型城市的三门峡市而言,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更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成了三门峡市的迫切愿望。
新能源汽车,一度被看作是三门峡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不惜“以全市之力”托举。“一方面,从国家目前的战略布局来看,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良好,既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产业延展性也很强;另一方面,速达经过多年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三门峡市政府抓住国家政策窗口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思路是正确的,也是实现本地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谈到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时,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办公室主任辛云苍说。记者采访辛云苍时,他正在速达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指挥部办公,指挥部离速达工厂仅两三百米的距离,能够最及时地了解速达的情况。
“是三门峡市政府的真诚打动了李复活,也是三门峡市发展电动汽车的决心给了他信心。速达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徐为民为记者简单讲述了时任三门峡市市长的杨树平与李复活认识的经过。2008年,在三门峡市举办的节能环保产业招商活动中,杨树平见到了来参会推介其发动机增氧调压节能产品的陕西人李复活,在了解到李复活不仅在环保节能产品方面有着不俗的技术实力,而且在电动汽车的相关技术研发上也已经起步,便鼓励他在三门峡发展电动汽车,并表示政府将对项目全力支持,专门腾出一块地给他搞研发、生产。
据徐为民讲述,当年杨树平到李复活住的宾馆去找他,详细了解产品的性能,语重心长地说:“老李,来三门峡干吧。”李复活深感自己做节油器产品二十多年无人问津,杨树平这样的诚意让他十分感动,同时也让他在三门峡做电动汽车有了底。李复活随后将眼光投向了电动汽车,请来西安交通大学电动汽车专家曹秉刚教授及其团队,于2010年4月成立了三门峡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2010年9月成立了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三门峡市的电动汽车事业就此起步。
♦ 留在三门峡是底线
在政府引入的资金到位后,速达项目又开始推进。但汽车产业毕竟是重资产、高投入的项目,紧靠速达自身的实力和三门峡政府努力,依然难逃资金短缺的掣肘。随着国家发改委暂停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的审批,速达拿到的生产资质成为了稀缺资源,让很多造车新势力羡慕不已。据记者了解,拿到国家发改委生产资质后,有一些企业联系过速达,对速达的生产资质很感兴趣。徐为民告诉记者,之前我国台湾省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向速达表达过合作意向,但富士康方面提出的包括控股、技术转移以及在郑州建厂的条件比较苛刻,速达拒绝了其抛来的橄榄枝。徐为民透露,就在记者到访的前一天,上汽大众刚刚与速达洽谈了合作的可能性,但具体细节还不能公布。
“在保证电动车资质不流失的前提下,我们不排除与其他车企进行合作,从而提升自身整体能力。速达的目标是立足河南,做老百姓开的汽车。”徐为民告诉记者。记者将关于速达未来发展的问题抛给了辛云苍,他说:“为了速达,三门峡市政府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因此相信速达未来的发展不会离开三门峡。无论是三门峡市政府还是河南省政府,都希望能把速达品牌真正树立起来。”坚持将生产基地放在三门峡,坚持做速达品牌,辛云苍的一席话似乎道出了速达合作的底线。
速达的底线如此清晰,是否会吓走一些潜在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合作伙伴呢?毕竟以三门峡的产业基础,融资能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都有局限。辛云苍表示,目前速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拿到工信部的“双准入”,只有资质完整,才能在未来的合作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记者在速达的测试场试驾了速达首款车型,这是一款三厢轿车,看起来市场竞争力相当有限。辛云苍说,“车辆生产出来后,在三门峡的公共交通领域肯定会有稳定的市场,在河南省内也能获得一定市场份额。”
♦ 发展新能源汽车 三门峡市意志最坚定
决定造车、创建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在各方参与者中,三门峡市政府的意志最为坚决。资金注入,工程监督,三门峡市政府将项目指挥部搬到了施工现场,这足以显示市政府的重视程度。当然,政府领导需要政绩,速达成功了,《政府工作报告》上就有“拿得出手的项目”可写。但从客观上讲,三门峡确实需要汽车产业,增加税收、完善基础建设、解决社会就业。我们的要求不高,即便最终速达的产能没有达到设计目标10万辆/年,但超过3万辆,它的贡献度也已相当可观。因此无论于公于私,三门峡市政府再苦再累也要把事情干成。起初我们认为造车和其他项目相比,没有太多差异,但实际上,造车需要的资金远非一般民营企业可以承受。作为民营企业,我们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政府的帮助。
♦ 政府多措并举 为速达项目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速达电动汽车项目初期的建设、设备已经逐步到位。关于下一步的走向,包括未来实现规模化生产、营销及整车品质提升。三门峡市政府的主导思想就是全力支持速达,通过工信部的“双准入”后,正式拿到纯电动汽车生产的牌照。先把速达作为三门峡地区,乃至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做起来,使之具备生产、经营的能力和资质要求。一方面是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引入资金增资扩股,保障项目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还将为速达寻求外来合作牵线搭桥,实现速达电动汽车的整体提升。
对于速达这样白手起家做汽车的企业,不能只是一味唱衰。速达自去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资质以来,出于种种原因,受到了各方的质疑。这种质疑态度,其实出于一种心理惯性——不相信中国人自主搞汽车的能力,特别是不相信像三门峡这样的地方以及像速达这样的企业能搞成电动汽车。速达不缺乏政府的扶持,也不缺乏政策的支持,它缺的是资金、行业与社会的认可,以及作为一个造车企业的管理经验。至于项目进展缓慢,实际上,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是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行,每家企业在发展中都不容易。在国家政策、规则确立后,速达的发展其实并不慢。速达不具备其他有传统汽车产业基础地区车企的相关优势,它的发展只是相对慢。
♦ 速达应成为一面镜子
离开速达时,徐为民与笔者一行三人告别,他告诉笔者,速达之前很困难,老板扛着,政府坚持,很不容易才走到今天。他还说,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自己不能向老板提出辞职,希望能够等到明年企业走上正轨时,再“告老还乡”。
徐为民的这番话令人动容。但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的法则,没有企业能够幸免。徐为民所在的速达,即使明年能够拿到工信部的“双准入”,笔者仍然不太看好它的发展,原因有两点。
第一,自身实力不足以造车。李复活做发动机节油装置起家,在该领域小有成就,却与电动车的技术关联度不大,虽然后来转向三电系统的研发,但核心技术水平有限,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从资金上看,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在以10亿元为单位的造车大潮中,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第二,受环境束缚过于严重。速达起步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虽然市政府和省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当地缺乏汽车制造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对相关人才的吸引力很小。而这种局面是速达一时间难以改变的,原因是三门峡政府已经深度介入了速达的发展,其职能已经从提供服务转变为招商引资,将速达的未来与城市的发展牢牢绑在一起,限制了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权宜空间。
然而在这里,笔者不是想给本就很困难的速达再泼一盆冷水,而是希望速达的现实境遇,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尤其是行业管理者的思考。
为什么速达会拿到生产资质?在众多新造车势力中,速达的知名度不高,实力也不强,且在拿到生产资质前,资金已经出了问题。发改委在审核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吗,还是哪些环节蒙蔽住了这些问题。这必须引起政府部门的反思,面对新的项目时,必须要保证在决策前对其状况有清晰的认知,并且不受任何干扰。
如何避免“速达”再现?如今,我国汽车业的全面开放已经势不可挡,未来各种新的产业投资也会出现。政府部门的管理思路是否应该发生转变,是在审批环节更加严格还是打开大门之后对企业进行动态管控,这些是政府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从速达的案例中,笔者认为应该防范企业与地方政府绑得过紧,共同谋利,把项目做起来还好,一旦陷入停滞就会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给行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发展历程
2010年
9月,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
以7910万元获得三门峡市省道314以北470277.8平方米(约705亩)工业用地。
2016年
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审批申请
国家验收专家组进驻企业评估
2018年
根据速达电动汽车的计划,7月工厂开始试生产,9月厂房全部建设完成,设备全部到位,并完成向工信部的所有申报,交国家验收。
2017年
3月获国家发改委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建设批复,获得资质。同时,项目建设开始。
编辑:一点车讯
本文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出处:爱车迷 - http://www.iautofan.com/news/20180531/143810.html